top of page

駐地實習

以下提供課程範例僅供參考,請勿抄襲!

【提問與討論主題】:

  CL在諮商室中多是一問一答的反應模式,面對案家社經地位較低,案母為外籍配偶,個案沈默少語、被動、壓抑情緒、憂鬱的CL, CO諮商時還可以怎麼做?

【何老師回饋與建議】

  1.個案概念化-

  (1).CO對於CL的診斷為何?CL是不是有情感性疾患的可能,請CO查找相關資料。個案若有情緒起伏大的狀況,是否有可能為躁鬱症,請繼續留意此狀況。

  (2).個案概念化時,請加上系統觀點。CL的母親是外籍配偶、案家的社經地位較低、親子互動方式(例如案母對CL的依賴)、CL為家中的長子(文化)等等的因素都有可能影響到CL的狀態。

 

  2.對CO的提醒:

  (1).這種個案是需要依賴者的,所以CO可以思考可以為個案多做一點的地方在哪裡。

  (2).個案不接受CO給出的肯定,CO不是去說服個案接受你的肯定而是要去思考說什麼才可以讓個案感覺受用。個案對自我的概念是中度以上的不好之個案,CO給出的肯定,對CL而言都像是在諷刺。

 

  3.專業建議:

  (1).CL對案姑姑的心結,可以邀請CL向案姑姑詢問及澄清。

  (2).對CL來說,小五的躲避球事件是重要事件。

  • 可問CL:

  • 小五後你因此事而改變了個性,但從當時到現在,你這樣個性上的轉變,對你來說好不好?有沒有效?

  • 聽起來從十歲起你就做了一個重要的決定,此決定已經跟了你十年,你還想不想繼續下去?想不想來試試其他的方式。

  (3).CL在諮商室裡和CO的互動狀況可以反應出CL在諮商室外的互動狀況,甚至可以預期CL未來的狀況,所以CO並不需要花太多時間去問CL過去他的人際創傷經驗。

  (4).第一次會談結束後,記得送給CL希望。

  • 可以這麼說:

  • 聽起來你過去有一些人際上的狀況所以讓你現在對自己會有一點沒信心,可是我又發現你有一個很勇敢的心情,你知道你的家現在是比較有壓力的所以需要你來救。

  • 如果你願意相信我,我們可以一起來想想看可以怎麼解決這個問題。

  (5).CL表示想找到自己的生涯興趣並期待未來自己可以賺大錢,CO目前已協助CL發現自己的生涯興趣屬於藝術型。是不是因環境因素而讓CL誤以為賺大錢是CL真正要的,CO要協助CL去釐清個案想要的是不是個案真正需要的。CO在諮商中的角色只有澄清而已。

【提問與討論主題】:

  CL現年19歲,自小受到案母嚴厲的要求與管教,常常動輒得咎的受到案母肢體和精神上的虐待。CL曾數度目睹案母自殺未遂,亦數度協助案母處理酒駕之事件。案父與案母已分居多年,案父目前在大陸工作,CL與案父關係不親近。目前CO已與CL進行九次的諮商,預計未來尚有五次的諮商,面對有創傷經驗又有在諮商室中表現自我感覺強大之個案,CO可以怎麼做呢?

【何老師回饋與建議】:

  1.個案概念化-

 CO在發展個案概念化的同時,需要具備疑問的能力和客觀的觀點。在個案陳述的故事劇情裡,個案似乎是完全的受害者,但其實個案還住在家裡,也仍接受父母部份的經濟支援,所以應該也要讓個案了解到這個事實。

 

  2.對個案狀況的提問-

 個案目前住的家是父方或母方的家?請確認這個部份才能知道是誰離開家了。CO需要再去多了解個案平日生活的經濟來源為何?

 

  3.依附關係-

  (1). CO可以補做個案的依附量表來了解個案的依附狀況。

  (2). 個案與案母是共依附關係,當關係中的正負是分不清楚時會影響個案的一人關係。

  (3).早年與重要他人的關係會影響個人後續與自己及與他人之間的關係。這位個案要處理的是一人關係(對自我的概念),但背後其實有他與重要他人的兩人關係(共依附關係)。目前個案在兩人關係中呈現的是"我好,你不好"的排除型依附關係。

  (4).排除型依附分真排除/假排除。真排除指的是在生活中被過度保護,心裡真的覺得是我對你錯的人,例如三代獨生子女。而假排除型的人其實是因為焦慮太高,所以選擇先以逃避的方式去面對、去滿足,最後因為成功、滿足,他可能會走到排除依附。像這位個案會有淘淘不絕、CO難以插上話的狀態就表示個案的內在焦慮是很高的。

 

  3.對CO的提醒:

  (1).CO要知道自己對於”獨立”的定義為何,因為CO的觀點會影響個案。

  (2).CO可同理個案的感受,但不可失去自己中立的思考,因為真正能幫助別人的人其實是能保持中立的人。若是CO失去了自己中立的立場與思考,如此該如何帶著個案去看見事件中的普通的事實呢?請CO多去覺察自己的後設知覺。

  (3).CO報告時的情緒反應表示CO對個案反移情了。CO要對個人的議題或反移情有所覺察,當CO本身狀態太低而無法工作時,諮商時要以不傷害諮商關係及個案的原則下進行以保護個案。

  (4).個案於諮商時不敢進入更深入的議題裡去時,有時其實是因為CO自己不敢深入。因為CO一直沒有承接起來個案丟出來的東西,所以在諮商中個案才會一直重覆同樣的東西。

  (5). CO說的話很容易被個案否定,CO可留意的是在諮商過程中有哪些部份的談話個案是比較容易說對或願意接受的。在目前的諮商裡,CO是一直被個案否定的,而個案則一直在隱藏的。

 

  4.其他專業建議:

  (1).每個同學都可以發展一個屬於自己的隱喻故事!

  (2).當個案處於中度的負面時是很難以短期焦點取向來工作的。

  (3).清楚的諮商目標同時也在暗示諮商的結束。

  (4).CO可練習的是堅定的丟出一個想法讓個案去思考!只要個案願意停下來思考就夠了!

  (5).情緒是能量而能量是會消失的!表現於外的悲傷,其實裡面可能有很強的憤怒;而表現出很強的憤怒裡往往裡頭有的是很深的悲傷,所以不要被表現於外的情緒所蒙蔽了。

【提問與討論主題】:

  CO諮商中反移情的覺察與處理。

 

【何老師回饋與建議】:

  CO如何面對個人還未處理完的個人議題?

  (1).找督導討論。

  (2).對人的信念會變成信仰,CO對於人生的是非對錯、價值觀要花時間去想得比以前更完整、更客觀。

  (3).真誠向CL坦白此議題自己尚未碰觸過或解決,因此願意和CL一起去思考如何解決,CO不是每件事都應該要知道的。如果CO對反移情時會感覺到痛苦,請思考是否自己有一個"完人"的價值觀。

  (4).後設知覺:若把腦分成前後二半,前面一半(右邊)是理性的,一半(左邊)是感性的,當遇到挫折時引起的第一個反應通常是感性的,所以我們要學的是用理性來幫助我們的感性,讓這件事情在意識的層次上去做出一個更好的反應,也就是對這件事的本身還要有一個覺察-看到或是感覺到自己正在發生什麼)。前半是靈魂的狀態,靈魂的狀態一定會有你對我錯的戰爭,後半是靈性的狀態,它的判斷是事情該是如何就如何,所以人當然可以犯錯。

 

  【心得與反思】:

  在和個案諮商時,因為個案自陳自己無趣,所以我拼了命的想要跟個案證明他不是無趣,我也試圖說服個案不同的人或不同的話題本來就會引發聽者不同的興趣,但個案很頑固地不接受,所以這次的諮商讓我感覺到很無力。

  再跟個案多談幾次時,我開始有一個感覺,他對於與人的互動應該也是感覺到很無力的吧!因為小時候的積極嘗試換來他人的忽略;努力想要和弟弟維持好關係,但弟弟總是一副面無表情、冷漠的回應。而我在諮商中所不斷嘗試的結果就和個案嘗試的結果一樣都是讓人無奈的,所以我想下一次我可以把我的這種感覺跟個案分享,也許能與個案有更進一步探索的機會。

  對於不同的個案,我似乎都有不同的反移情現象。對於提案的個案,他在團體中找不到存在感與歸屬感的感受引起了我的心疼(我的反移情),再加上因為口說的表達方式限制了我們的諮商,所以結束諮商後,比起其他個案,我花更多的時間在準備與他的晤談,我的心裡也最常想起他。

  另一位和我諮商次數最多的個案,專業督導的提醒我,我在諮商時媽媽式的關照似乎很常跳出來,但我自己卻一直不自覺。現在回想起來,為什麼同事在提醒我個案是否在依賴我時我會沒有反應了,我猜大概反而是我在依賴個案吧!他是我走最久的個案,是我捨不得與個案結案吧!他在我面前的樣子就像是沒有能力解決問題的孩子,所以我忍不住在諮商中替他找方法或解答,但再仔細想想,他的能力其實一直都在,只是我和他都一直沒有發現罷了!

  雖然反移情可能會影響諮商的進行,但我發現當我帶著多一點的覺察去看自己的反移情時,我卻又同時覺得我好像多認識了自己一些。

bottom of page